銅礦銅的開發歷史
自然的銅質軟,富有延展性,稍加敲打即可加工成工具和生活用品。 商代銅器--龍虎石尊銅礦上部的氧化帶中,還常見一種綠得惹人喜愛的孔雀石。孔雀石因其色彩像孔雀的羽毛而得名。它多呈塊狀、鐘乳狀、皮殼狀及同心條帶狀。其礦體多產于不同巖性的火山巖地層的接觸部位,火山熔巖、火山碎屑巖層的頂部及其附近,以及上覆沉積巖層的界面上。用孔雀石制成的 綠色顏料稱為石綠,又叫石錄。孔雀石別號叫“銅綠”,它還是找礦的標志。1957年,地質隊員來到湖北省大冶銅綠山普查找礦,通過勘探,發現銅綠山是一個大型銅、鐵、金、銀 、鈷綜合礦床。
銅礦種類
斑巖型銅礦:
斑巖型銅礦(斑銅礦)的儲量居首位,約占全國總儲量的41%。近年來,斑巖型銅礦的儲量仍有增長。主要集中于3個成礦帶:阿爾卑斯-喜馬拉雅成礦帶(包括我國滇藏地區)、中亞-蒙古成礦帶(包括我國新疆、甘肅、黑龍江)和環太平洋成礦帶(包括我國東部廣大地區)。銅礦指的是可以利用的含銅的自然礦物這樣的集合體的總稱,銅礦石一般是銅的硫化物或氧化物與其他礦物組成的集合體,與硫酸反應生成藍綠色的硫酸銅。成礦的時代從寒武紀到第三紀,以喜馬拉雅期和燕山期為主。
氧化銅礦---赤銅礦
赤銅礦的化學式為Cu2O,含Cu88.8%。屬等軸晶系。晶體呈細小八面體形,有時呈針狀或毛發狀稱為針赤銅礦;集合體呈粒狀、致密塊狀或土狀。暗紅色,條痕褐紅,具有金剛光澤或半金屬光澤。硬度3.5~4,比重6。
形成于外生條件下,赤銅礦主要見于銅礦床氧化帶,是含銅硫化物氧化后的產物。大量聚積時可作為銅礦石利用。主要分布于法國、智利、玻利維亞、南澳大利亞、美國等地區。在中國,云南東川銅礦和江西、甘肅等地區的銅礦區存在氧化銅。
銅礦分類——斑銅礦
產狀與組合:
斑銅礦產于基性巖及有關的Cu-Ni等礦床中與黃銅礦、鈦鐵礦等共生。產于熱液型礦床中的斑銅礦,常含有顯微片狀黃銅礦包裹體,與黃銅礦、黃鐵礦、方鉛礦、黝銅礦、輝銅礦等共生;有時與輝鉬礦、自然金等共生。還見于某些夕卡巖礦床中,與其它銅的硫化物共生。其中500萬噸以上的超大型銅礦床3個,50萬噸以上至500萬噸的大型銅礦床47個,10萬噸以上至50萬噸的中型銅礦床120個,1萬噸至10萬噸的小型銅礦床644個,礦床累計814處,其他礦點和礦化點5156處,共計5970處。在氧化帶易轉變成孔雀石、藍銅礦、赤銅礦、褐鐵礦等。
如想了解更多銅礦的相關信息,歡迎致電啟順礦產品進行咨詢。
您好,歡迎蒞臨銅陵啟順礦...,歡迎咨詢...
觸屏版二維碼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