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加厚下地殼熔融模式:似埃達克質(adakite-like)成礦巖漿源于加厚的下地殼(>40公里)局部熔融,這個模式可以解釋似埃達克質成礦巖石及其有關的Cu-Mo成礦作用,如哈薩克斯坦的Aktogai、蒙古國的Erdenet和我國的烏奴格吐山等斑巖Cu-Mo礦床。
(2)MASH+AFC模式:具有埃達克質—鈣堿質過渡特點的成礦巖漿在殼-幔邊界處(<40公里)經歷了MASH過程,在中上地殼巖漿房經歷了AFC過程,這個模式可以解釋具過渡特點成礦巖石及其有關的Cu-Au和Au成礦作用,如哈薩克斯坦Bozshakol、Kounrad、Koksai、烏茲別克斯坦Almalyk和我國土屋-延東等斑巖Cu-Au礦床和哈薩克斯坦Yubileinoe斑巖Au礦床。
(3)正常下地殼熔融+AFC模式:鈣堿性巖漿源于正常弧下地殼(30-35公里)局部熔融,經歷了AFC過程,這個模式可以解釋正常弧巖石及其有關的Cu-Au成礦作用,如哈薩克斯坦Nurkazghan、蒙古國Oyu Tolgoi和我國多寶山等斑巖Cu-Au礦床。
買銅礦等礦產品,直接撥打圖片下方電話咨詢了解。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玉龍礦床地質特征。
(1)地質概況 玉龍礦區位于三江褶皺帶之青泥洞-海通復背斜的西翼,銅礦類型,恒星措-甘龍拉短軸背斜的軸部向南傾斜部位。礦區出露地層為中上三疊統。在礦共北部出露甲丕拉組陸相紅碎屑巖,厚約1050m,礦體兩側出露波里拉組淺海相灰巖夾砂巖,總厚度約510m,在礦區內大片分布。阿堵拉組海相砂頁巖,厚度大于600m,分布在礦區南部。
(2)含礦巖體 礦區內分布的喜馬拉雅期侵入巖體,主要是中酸性花崗閃長巖及花崗巖-石英二長斑巖。含礦巖體為黑云母二長花崗斑巖復式巖體,同位素年齡37~55Ma。巖體出露面積0.64km2,平面上看似梨形。巖體大部分鉀化、硅化,蝕變為黑云母花崗斑巖和鉀長花崗巖。蝕變和礦化均受該復式斑巖體的控制。
(3)蝕變類型 礦床具有明顯的典型“中心式”對稱型蝕變特征。以巖體為中心,由內向外分帶:內帶為鉀化、硅化、絹云母化、粘土化;中帶為夕卡巖化、大理巖化或角巖化、粘土化、青磐巖化、(強)硅化、絹云母化;銅礦外帶為結晶灰巖或角巖化、青磐巖化;正常巖類為灰巖或砂巖等。
(4)礦體分布 礦體賦存于斑巖體內及圍巖中,由三個主要礦體組成,銅礦石品位,如上圖所示(圖中Ⅲ號礦體是將西藏地一地質大隊劃分的Ⅳ和Ⅴ號礦體合并而成)。Ⅰ號礦體由礦化斑巖和近接觸帶的礦化角巖組成的筒狀礦體,近等軸狀,銅礦價格,地表出露面積0.6km2,平均厚度331m。平均品位銅0.52%、鉬0.028%,銅儲量約占全區的38.4%。Ⅱ、Ⅲ號礦體分別呈似層狀和凸透鏡狀分布在Ⅰ號礦體東西兩側的外接觸帶,兩礦體呈環形閉合。Ⅱ號礦體平均厚度44m,銅平均品位1.7%,銅儲量約占全區的22%。Ⅲ號礦體
平均厚度69m(以原V號礦體為代表),銅平均品位2.5%,銅儲量約占全區的39.4%。
(5)礦石類型及礦物組合 礦石類型主要為三種:一是細脈浸染狀礦石,占礦床礦石量的82%,銅礦類型主要分布在Ⅰ號礦體。該礦石又細分為斑巖和角巖中細脈浸染狀兩類,以前者為主。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、黃銅礦,輝鉬礦,次為銅藍、輝銅礦、黝銅礦,甘肅銅礦,少量斑銅礦、磁鐵礦、赤鐵礦及褐鐵礦等,脈石礦物為斑巖和角巖中的造巖礦物。
二是含銅褐鐵礦石,銅賦存于褐鐵礦中,鐵以褐鐵礦、磁鐵礦形式存在,脈石礦物以高嶺石為主。三是含銅黃鐵礦石,主要礦石分布于似層狀礦體之中下部,占工業礦石總量的7.6%左右。主要礦物為黃鐵礦、藍輝銅礦、輝銅礦,次為斑銅礦、銅藍、黃銅礦等。細脈浸染狀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-半自形晶結構、交代及交代殘余結構,礦石構造為細脈浸染狀構造;含銅褐鐵礦礦石為土狀、膠狀,具多孔、塊狀及少量角礫狀構造;含銅黃鐵礦礦石主要呈交錯脈狀和密集浸染構造等。
(6)礦床類型 目前普遍將玉龍礦床通稱為斑巖型銅(鉬)礦床,實際上是斑巖型、夕卡巖型和熱液脈型“三位一體”復合型礦床。
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全部內容了,了解更多銅礦信息和知識的,請關注我們的網站。買礦產品撥打圖片下方電話了解。
您好,歡迎蒞臨銅陵啟順礦...,歡迎咨詢...
![]() 觸屏版二維碼 |